知史[1] 榆林先秦历史年纪
发布时间:2023-03-01 09:46:00 浏览次数:9486
欢趣学史 探秘华夏
发挥公共教育功能
发掘中华历史的独特魅力
历史本来有趣
一起知史向前!
榆林|朔方研学
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知史【1】
榆林先秦历史年纪
一、 旧石器时代的榆林(约10000年前)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榆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种类颇多并有人类活动,境内及毗邻省区发现了大量晚期智人遗存,代表性的有:
萨拉乌苏遗址:
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大石砭村至大沟湾村,萨拉乌苏遗址古人类生活的年代为距今14~7万年间,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榆林靖边县小桥畔,横山区油房头、鹰卧沟等旧石器遗址上亦采集到了一批同类型旧石器。所使用的石器整体上归属“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一峙峪系”大系统,但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称为“萨拉乌苏文化”。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伊金霍洛旗通往康巴什新区的康巴什2号桥东乌兰木伦河北岸,距今为7~4.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古人类活动遗址遗址地层堆积为河湖相沉积,出土石制品的形态、制作工艺等具有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的特征。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临河乡,为陕蒙宁三省交界之地,所处的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的中期,距今为3.8万年至1.7万年,遗址中出土大量具有欧洲莫斯特、奥瑞纳文化特征的器物,也出土众多我北方小石器传统的石制品。
二、新石器时代的榆林
1、 仰韶文化时期(约前5000年-前3000年)
榆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遗址数量较多,遍布全市,但已经发掘的遗址仅有仅有五庄果梁遗址、大古界
遗址、杨界沙遗址和庙梁遗址等,其余大多数遗址为考古调查或者文物普查的过程中发现。
出土有仰韶半坡、庙底沟等文化类型的陶器和陶片等。榆林地区仰韶时期文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半
坡文化的半坡类型和东庄类型、庙底沟文化和仰韶晚期的海生不浪和西王村文化。
1
半坡类型
在陕北神木市秃尾河东岸沙漠腹地的枣稍沟、桑树渠,发现有距今6000多年半坡时期的遗址,这是榆林市境内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采集到一些宽带黑彩红陶钵、夹沙红陶罐、夹沙红陶瓮等陶器。
神木枣稍沟遗址:位于榆神公路西北约1.2公里,西距禿尾河约1.5公里的沙洼处,面积约 5000 平方米。地 表有较多陶器残片及红烧土。陶片有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其中红陶的比例占 40% 、纹饰主要 有: 绳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型有: 罐、钵等,钵的口沿饰黑彩。
2
庙底沟类型
榆林地区庙底沟类型遗址较多,如定边县东塘遗址、康岔遗址等,出土有较为丰富的泥质彩陶、绳纹红陶、素面红陶和夹砂灰陶、红陶缽、夹砂红陶等残片。遗址上可见白灰居住面及红烧土。
东塘遗址:位于榆林市定边县武峁子乡短涧子村。遗址所在地地势东高西低,整体呈东西走向。遗址分布在东塘滩地中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
康岔遗址:位于榆林市定边县白马崾崄乡铁角城大队康岔自然村,遗址分布于三个山峁上,东西临沟,山体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遗址所在的三个山峁顶部都发现有白灰面祭坛,四周坡地残存有白灰面房址多处,地表散见大量白灰面。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至龙山文化遗址。
3
其它类型
榆林地区的仰韶文化,除了受到周边的关中半坡类型、河南庙底沟类型 、山西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文化的影响以外,在北部靠近内蒙地带,也受到内蒙仰韶文化——海生卜浪文化的影响,出土有深腹钵、折沿罐等;在靠近甘肃的定边园峁遗址、康岔遗址、辽阳遗址等处,还有类似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出土。内蒙海生不浪文化、阿善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在陕西其它地区中没有发现,说明榆林地区的仰韶文化受到了当时邻近地区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代表性的遗址有:
五庄果梁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黄蒿界乡小界村西北部,遗址位于五座连绵的山峁上,该遗址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以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早期遗存为主,该遗址主要揭露出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早期21座房址、88处灰坑、2座陶窑以及数百件遗物。发现的房址主要为窑洞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址。
图一 海生不浪文化(晚期)典型器物
(1、5、8为五庄果墚遗址出土;余为杨界沙遗址出土)
2、 龙山文化至夏时期(约前3000年-前1600年)
榆林境内的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一脉相承,以空三足陶器——斝的出现为主要标志,榆林地区进入考古学年代上的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时期,榆林地区出现了连套式的居住设施,部分遗址中设置有石城墙或壕沟,已经具备了初步防御的功能,表明这里的文化面貌更加繁荣,防御设施的出现说明了社会复杂化的加剧。
石峁遗址
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这里出现了石峁遗址这样的超大型聚落,还有许多的小型石城,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组织结构,说明此时这里已经形成了以石峁城址为核心的北方“大一统”的格局。以石峁遗址为代表的融汇畜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陕北龙山文化,是华夏文明极其重要的源头之一。榆林地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遗址遍布全区,分布稠密,目前为止,榆林地区发现的龙山前期遗址较多,还有一些石城聚落。
龙山前期遗存陶器
组合稳定,演变规律明显,可初步划分为“寨山遗存”和“庙梁遗存”早晚两个发展阶段。代表性的遗址有:
1
贾大峁遗址
位于榆林市横山县贾大峁村,处于两沟之间的山梁上,西距流芦河约1000米,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该遗址发现房址9座、灰坑46个、窑址3座、墓葬2座、灰沟2条②。房址多为半地穴式,少量为窑洞式;灰坑多为圆形袋状坑;墓葬为竖穴土坑单人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2
吴堡县后寨子峁遗址
该遗址面积约21万平方米,遗址上房屋遗迹分布密集,形制多样。发掘出陶窑1座。出土器物种类繁多,有陶器、磨制石器(斧、刀、锛、凿、纺轮等)、细石器(刀、镞)、骨器(椎、匕)等。为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早期的文化遗存。
3
佳县石摞摞山遗址
位于陕西省佳县公家坬村东北约4公里处。遗址包括寨山、石摞摞山两座山峁以及中间的缓坡地带,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发现房址18座,窖穴、灰坑90多个,陶窑1座,出土了陶器、骨器、石器、玉器及卜骨等重要文物200余件。此外还发现用石块所筑的内外城墙、护城壕和石砌护坡等遗迹。
龙山时代后期
发现了许多出土双鋬鬲的遗址,重要的有石峁遗址、新华遗址、寨峁遗址等,这类遗存主要存在于内蒙古中南部、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地区。代表性的遗址有:
1
府谷寨山遗址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田家寨镇王沙峁村寨山村,遗址位于石峁遗址东北约60公里处,地处黄河支流石马川中游南岸的梁峁上。遗址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城内面积60万平方米。
2020M4壁龛及随葬器物
该遗址除了发现仰韶晚期遗存外,还发现龙山时期的石城,发掘者认为该遗址是石峁遗址的次级聚落,同时也是石马川流域的中心聚落。
寨山石城平面呈南北向椭圆形,墙体依靠山势,以砂岩石块垒砌而成,南部和东部墙体保存较好,地表高度2-4米,宽1-2米。
南部城墙发现有保存较好的马面。城内北部的庙墕地点发现类似石峁遗址皇城台性质的高台基址,应为石城的中心区域。此外,城内还发现较多的白灰面房址、袋状窖穴、竖穴土坑墓等遗迹,表明寨山石城聚落区划和功能分区经过周密的策划。
2
神木市石峁遗址
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地处秃尾河支流洞川沟内石峁村两侧的山峁上。新石器晚期东亚地区面积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年代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相对年代上接龙山时代前期的“寨山遗存”和“庙梁遗存”,下至二里头时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所处的石峁山整体呈东西走向,四周坡度落差较大,三面环沟,平面呈不规则形。总面积约400多万平方米。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还发现了城门、墩台、角楼、疑似“马面”等附属设施。且发现有大量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椁墓和瓮棺葬。出土有数以百计的陶器、玉器、绿松石饰件和石器等。此外,还出土有40多件细石器。
夏代涵盖了龙山时代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时期几个阶段,约在中原王朝夏纪年时期,多种外来因素进入长城地带中段(包括榆林地区),形成了大口二期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年代上限可能略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年代下限不晚于二里头文化四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榆林地区遗址数量仅有30处。最大的遗址面积为15万平方米。该时期社会结构较为简单,没有形成地域中心。代表性的遗址有:
1
孙家岔遗址
位于榆林市神木县孙家岔乡孙家村西北部的土峁顶部。遗址东临窟野河,南望小孙河,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2
宋家沟寨峁遗址
位于榆林市绥德县白家硷乡宋家沟村西南约600米的寨峁山上,遗址分布于寨峁山顶部周围的梯田及断层处,平面呈不规则环形分布,遗址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寨峁顶部石墙坍塌,石块遍布,遗址四周随处可见散落的石块和石片。遗址西北部断层发现灰坑一处,残长约3.3米,其内包含有大量石块、陶片等遗物。
未完待续……
备注: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各个平台,仅供参考商榷,如有不准确之处,欢迎指正、交流。